刘秀凤
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日前集中通报一批典型案例,问题涉及林地损毁、湖泊保护修复不力、长江岸线破坏、养殖污染、非法捕捞等。综合来看,这些问题算不上“新”问题,几乎都在此前的督察中被通报过,其中一些问题还是整改后又死灰复燃。当地并非不知道问题所在,只是在生态效益和经济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生态效益成为被让渡的一方,进而引发“公地悲剧”。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8年多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2023年,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5.6%,干流水质连续4年全线保持Ⅱ类。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取得的成效还不稳固,客观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仍有一些人的认识还不全面、不深入,不能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比如,此次通报的典型案例中,上海一些地方对公益林不仅未依法保护,还将其对外承包经营;浙江温州,重庆云阳、奉节等地为了建设码头违规占用红树林地、侵占长江岸线;湖南洞庭湖违法种植、非法采砂破坏湿地等,都充分暴露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依然认识不够,发展理念还存在偏差。虽然表态积极、口号响亮,但在实际行动中,经济利益总是会被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一些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会以缺少资金、实施难度大等理由被拖延搪塞,最终整治半途而废,或者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实实在在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没有冲突的时候,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
对此,一方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深刻理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从根本上讲,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只有解开了思想上的结,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才会更高、创造性才会更强。
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措施,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长江沿岸长期积累的传统落后产能体量大、风险多,沿袭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惯性巨大。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固体危废品跨区域违法倾倒呈多发态势、污染产业向中上游转移风险隐患加剧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地方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因地制宜探索“两山”转化的新路径,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聚焦长江流域,查找短板,曝光问题,既是监督,也是督促,促使地方压实责任、解决问题。唯有此,才能积小胜为大胜,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