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丽
5月17日,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对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据有关数据统计,旅游业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达48.91亿,同比增长了93.3%。其中,城镇居民国内出游人次为37.58亿、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为11.33亿,分别同比增长94.9%、88.5%。从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对旅游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发展需求旺盛。
与此同时,很多人也感受到,在“双碳”背景下,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农村田野、生态公园等逐渐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愈受青睐。黑龙江哈尔滨凭借冰雪资源,让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冲上顶流,2023年接待游客1.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692.5亿元,达历史最好水平。浙江松阳围绕茶资源做足文章,形成了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的茶业发展格局,荣获“全国茶旅金牌线路”称号。青海充分利用昆仑山、祁连山等雄伟山脉“万山之宗”,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发源“万水之源”等自然资源优势,开展“大美青海 生态之旅”主题活动,推出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2023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430.64亿元,同比增长了196.3%。
旅游是人民群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方式。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旅游,人们不再满足于到此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求新、求奇、求知、求乐逐渐成为主流,在旅游过程中深入自然、感知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共识,这正是生态旅游所强调的,也使得生态旅游成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效益上来说,生态旅游发展也是一种典型的多效益叠加的发展模式,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能给经营者和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是典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模式。由此来看,应大力支持和发展生态旅游,在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植入绿色理念,打造低碳旅游业态,传承生态文化,让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坚持生态为先,合理开发资源。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拥有非常多世界瑰宝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但要注重将生态保护前置,在保障生态效益和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有计划性地开发生态旅游业,研究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业态,满足人们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真正让旅游发展可持续,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低碳模式赋能,释放旅游价值。一些旅游资源之所以成为“顶流”,贵在生态旅游业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衔接。当前,应着重突出绿色低碳的旅游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结合一地一域特色,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研究提出低碳发展的旅游业态,释放生态旅游价值。比如,自然保护地模式,应着重在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利用其特有生态保护功能,发展研学、露营、科考等业态。文化生态旅游模式,可以将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开展丰富有趣的文化体验游。乡村生态旅游模式,着重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相结合,发展乡村休闲游、研学采风游、采摘体验游等。城市生态旅游模式,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将一些废弃的工厂、企业进行再利用,发展休闲参观、研学采风游等业态。同时,配套建设低碳交通、生态农家乐等设施,将绿色理念贯穿始终。
特色IP突围,提升文化影响力。生态旅游的特色IP打造是一个综合、复杂、持续的过程。生态旅游特色IP可以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景点、一个产业、一个建筑物、一条道路等某一个元素。各地应深入了解本地资源情况,包括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寻找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切忌像有些地方的古镇建筑一样千篇一律。开展创意性的策划,打造出具有品牌标准和视觉冲击力的形象,让软实力成为内驱力。在打造特色IP时,要注重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性,比如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IFS)的大熊猫IP、成都大熊猫繁殖研究基地的大熊猫花花、哈尔滨极地公园首创的“淘学企鹅”IP都吸引了万千游客前往,与之互动打卡。
发展生态旅游,就是坚持用生态文化涵养旅游业,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让游客在文化熏陶和生态体验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激发保护环境的意愿,提升地方经济效益,真正将生态旅游培育成为生态教育的课堂和人民致富的载体。